农业农村部:
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条件已成熟
引言
在我们的父辈,吃不饱肚子基本上是每个普通家庭都经历过的事情。那时候,如何能提供充足的食物,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。
随着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生产的发展,我国农产品产量和产能已保持在较高水平,生产经营的专业化、规模化、标准化、集约化程度明显提高,农业发展已经到了从数量导向转为质量导向的新的历史节点。
党的十八大以来,在各级农业部门的共同努力下,我国主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6%以上。2017年达到97.8%,比2016年提高0.3个百分点,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保持稳中向好的态势。
根据英国经济学人智库发布的《2017全球食品安全指数报告》,中国在113个被评估国家中综合排名第45位,其中在食品质量与安全方面排名第38位,处于中上等水平。作为发展中国家,能达到这样的食品安全保障能力,实属不易。
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
和管理制度机制日益完善
《食品安全法》《农药管理条例》《兽药管理条例》等修订完善,启动《农产品质量安全法》修订工作;最高人民法院、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了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司法解释,把生产销售使用禁用农兽药、收购贩卖病死猪、私设生猪屠宰场等行为纳入了刑罚范围。
农业部制修订了《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》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管理办法》等多个部门规章,浙江、江苏、安徽、辽宁等全国大部分省份都出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地方法规,所有省份都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政府年度绩效考核内容,建立了问责机制。以国家法律法规为主体、地方法规为补充、部门规章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。
5年来,全国各级农业部门共查处各类问题17万余起,查处案件6.8万件,为农民挽回直接经济损失43亿元。
农业标准化深入推进
编制农药残留标准体系5年工作方案,制定农药残留限量标准5450项,兽药残留限量标准2087项,基本覆盖我国常用农兽药品种和主要食用农产品。制定发布农业行业标准5704项。
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全面提升
实施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,对31个省(区、市)155个大中城市、110种农产品,监测农兽药残留和非法添加物参数94项,基本覆盖主要农产品产销区、老百姓日常消费的大宗农产品和主要风险指标。
通过监测,及时发现并督促整改了一大批不合格问题。组织认定105家风险评估实验室和148家风险评估实验站,对蔬菜、粮油、畜禽、奶产品等重点食用农产品进行风险评估,初步摸清风险隐患及分布范围、产生原因。不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,建立起快速反应、协同应对的应急机制。
监管体系队伍不断壮大
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、检测、执法三支队伍迅速壮大。在监管体系方面,截至目前,全国所有省(区、市)、88%的地市、75%的县(区、市)、97%的乡镇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,落实监管人员11.7万人。在质检体系方面,国家投资130亿元,建设了部、省、地、县质检机构2770个,检测人员达3.5万人,基本实现了部、省、地、县全覆盖,检测能力迅速提升。
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进程加快,推行种子追溯编码标识、兽药二维码制度和农药质量追溯试点。制定《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办法》和基础标准体系,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于2017年6月30日上线试运行,确定四川、山东、广东等3省为试运行省份,在15个试点县内具体实施。
监管模式不断总结创新
谋划并全面启动了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,以县为单位整建制推进,进一步强化了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责任,安全县100%建立监管名录,100%落实高毒农药定点经营、实名购买制度,100%实施农业综合执法,100%建立举报奖励制度,检测、监管、执法能力全面提升。创建县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摆在突出位置,以质量安全促品牌发展,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平均占比由创建前的45%提高到65%。